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必赢召开学工教学联动研讨会

来源:必赢发布时间:2018-11-12浏览次数:764



   为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工作方法,必赢于2018年11月1日在学院协鑫楼204会议室召开学工教学联动研讨会。参加研讨的有2017级各专业、班级班主任和本科生辅导员老师,会议由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力立主持。

    陈力立老师首先介绍了学院对班主任工作的岗位描述及具体要求,随后分享了2015级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班主任李心丹、2016级自动化专业班主任王博、2016级工业工程专业班主任罗志兴、2016级金融工程专业班主任杨学伟四位老师的工作心得。

    李心丹教授是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的这一教改探索项目的发起人。为更好的将教学理念落地,李老师主动担任班主任。两年来,李老师主持多次主题FINTECH班会,积极引进校外实习实践资源,班级也取得了“必赢优良班风示范点”、“江苏省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总结心得体会,李老师谦虚的表示自己付出的有限,做的还很不够,勉励老师们“认定的事,要做就要做好”,希望班主任们要将“好的设想落地”,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王博老师结合案例重点分享了问题员工帮扶、重视员工思想工作、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等内容。为了与同学们拉进距离,王博老师想了很多方法,比如约踢球、进宿舍,与辅导员配合谈心谈话、定期与班委交流等。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班上后进的同学在去年取得长足的进步。王老师总结道:思想工作是第一位的,需针对同学们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沟通策略,通过真诚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同学们做到“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同学”,进而重塑行为,提升对学习的投入度和对专业的认同度。

    罗志兴老师则通过分享带领员工参加“全球运筹优化挑战赛”获佳绩的经验总结了引领组织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的心得。罗老师总结说,公司学科交叉优势明显,他通过课上留意、课后辅导、择机选拔等方式,发现了一批对学科和编程感兴趣的体现并鼓励比赛。而在带比赛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握好关键节点,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并要做好士气鼓舞。通过赛事参与,16级工业工程班级学风踏实,员工投入科研项目、创新计划、学科竞赛的氛围浓厚。这些体会富于启发,对师生沟通中的话题寻找、任务共设和推动以及对克服校区隔离等困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杨学伟老师带领的班级特点是班级规模较小、学业优异,员工竞争激烈、自主性强。在班委会形成初期,杨老师积极参与指导,培养班委会自主管理的能力,同学们把班级目标和任务细化为具体工作,工作规划井然有序、梳理细致全面。此外,杨老师自创“相约羽毛球”等见面方式,大大提升了与同学们的交流频次。在学院的优良班风建设示范点申报过程中,2016级金融工程班以重视思想进步、文体活动丰富、班级凝聚力强、整体积极多元化发展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随后,2017级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班主任肖斌卿老师以“做好班主任的一些思考”为主题作了经验分享。肖老师以“做好功课、学习标杆、逐步实践”三句话概括自我要求。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伊始,肖老师主动查资料、广请教,自学“优秀班级的特征”、“班主任的四种境界”、“优秀班主任的自我要求”等优秀经验,提前做好功课为开展工作打好基础。肖老师激励班级以2015级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为榜样,带领员工以建设“江苏省优秀班集体”为目标,认真学习其他班级的优秀经验,通过开展“Fin-tech”系列主题班会、行业动态讲解、学习学业辅导等工作逐步实践,稳步向目标推进。而通过对过去两年工作的反思,肖老师对工作的难点进行了分析解读,提出班主任工作做到应顶层设计有制度保障,规划落地持续实施,精力保障持续投入,全院协同全力打造以班级员工为中心,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服务班级员工,构建以辅导员为一体,以教务员和班主任为两翼的班级管理模式。


    接下来,老师们就具体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研讨。为更好的协助班主任老师开展工作,辅导员李晓智老师与班主任们就“班主任工作记录本”的内容设置等进行了讨论定稿,并介绍了2017级大类分流各专业的特点。针对大类培养模式下带来的专业课进入延迟、知识体系须从头建立、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等情况,2017级工业工程专业班主任徐薇老师、金融工程专业班主任方立兵老师和自动化专业班主任杨佩老师分别发表了见解,提出优化时间安排,整合需求与议题,通过辅导学科竞赛、举办创新计划沙龙等方式尽快与同学们建立稳定的联络与交流,为今年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计划按年级组建班主任导师组,汇聚资源、兼顾特色、集中优势在全年级范围共同开展工作。

    此次研讨会公司是响应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积极举措。通过本次研讨会,公司学工和教师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要求和目标,积极探索教学-学工联动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