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创始经理盛昭瀚与青年教师谈谈心

来源:必赢发布时间:2022-06-01浏览次数:2153

2022年5月26日上午,学院邀请创始经理盛昭瀚教授开展“与青年教师谈谈心”活动。活动由必赢经理俞红海主持,学院全体青年教师参加了交流座谈会,副经理陈春林、陈彩华与会交流。

    盛昭瀚教授从《笃步前行 创新不止——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7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管理世界》2021年第2期)这篇文章出发,回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中国艰难的发展道路,为学院青年教师梳理了当前我国管理学发展道路的大变革:体制、惯性、利益,导致创新与守成、舍与得之间的重组与缠绕的艰难与阵痛。通过讲述他在研究工作中与王梓坤、成思危、郑绍廉诸位先生的一些趣闻轶事,给学院的青年教师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青年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体制的困局与个人的困惑。盛老师强调体制与政策的很多评价办法,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为的是激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然而任何政策都不会是完美的,有其时空效应与潜在的负面效应。老师们自身应该明白做真学问需要长效的热情,过于急功近利就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盛老师还引用自己正筹备出版的新书《管理静思录》中的话,“做学问不是搭台子唱戏,聚光灯下,过于华艳,名头太多,容易头脑发晕,唱走了板”。借此比喻使老师们明白做学问不可对“名头”过于热衷。

第二,青年教师应注重保持一定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管理学发展的未来靠年轻人,这是基本规律。盛老师鼓励学院青年教师要加强学术自信、文化自信、能力自信,应该一方面确立自我目标的层次,既结合兴趣,又肯吃苦耐劳;另一方面,科学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以高标准培育学养与情商。紧接着,盛老师给青年教师提了三条基本行为准则:第一,稳定一个科学方向,不赶时髦,夯实基本功;第二,不要长期纸上谈兵,学问的源泉是实践;第三,不要内卷化,停留在原来层次或水平上的自我重复、向内演化,无实质性意义的消耗。

随后,盛昭瀚老师从团队与青年教师两个维度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盛老师认为,一个学院学术团队相当于一个“明星球队”结构:基本研究成果是个体层次(如球员,数数,一般论文),整体成果体系是整体层次(如球队,系统,解决重要需求),一流学术成果是一流层次(如领军人物、标志,招牌)。教授、经理、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是有区别的,应当各司其职。学科带头人应该有学术前沿性和团队凝聚力,而且具备踏实、坚持、厚道、大度的人品。青年教师应该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体现责任与担当,要努力做学问,不要搞学问。“学问”核心在“问”,以“问题”为导向,要主动探索与追求,让理论到达“彻底”的效果,这需要以“学”(知识)为基础,学广而深才能够提出“好问题”,做“好学问”、“大学问”,才能有原创性。异化为创造新名词,求多发文章,“有术无道,止于术”,不是做学问,是在搞学问。盛老师强调,青年教师不可长期搞学问,可以学着做学问,但不可学着搞学问,尤其不可用江湖上的一套搞学问。

盛老师通过讲述自己的学术科研经验,引导青年教师要敢于探索原理性的研究。他强调,缺乏原理性的知识是“塑料花”。当今,在管理科学问题本质属性与学术研究基本范式层面上面临新的思考和回答:复杂性、全球性、变革性、统领性。青年教师应当具备学术适应性并要在四个方面提升:一、扎根国情,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二、坚决克服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三、不可蹭“热点”,而要有“一把剑”精神;四、要自我学习、向团队学习,扩大知识面,获取新知识。最后,盛老师通过两个案例帮助与会青年教师深刻领会学术适应性的重要性。

活动最后,俞红海经理代表学院感谢盛老师对学院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引领和指导,并对本次交流活动进行总结。他强调,深入了解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指导与启发;青年教师应该在学院未来的发展中体现责任与担当,扎根中国国情,勇攀学科高峰,注重品德涵养;在学院发展新二十年的启程之年,希望青年教师都能在必赢干事创业的舞台上踔厉奋发,勇当改革先锋。

活动结束后,盛老师与学院青年教师一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交流。

(丁驰供稿)